其它综合

2017-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供需格局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文章来源:博纳国际咨询

  • [报告ID]
  • [报告页数]
  • [关键词]
  • [报告字数]
  • [报告名称]2017-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供需格局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 [图表数]
  • [支付方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 [完成日期]: 2017年11月
  • [报告价格][纸质版]: 7500元 [电子版]:7800元 [纸质+电子]:8000元
  • [传真订购]
  • [电话订购]

【内容介绍】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PS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最新目录】

 

第一章 智慧城市相关概述

1.1 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发展

1.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1.1.2 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

1.1.3 智慧城市具备四大魅力

1.1.4 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1.2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1.2.1 市政设施类之智能交通

1.2.2 公共服务类之智慧医疗

1.2.3 社会管理类之智慧社区

1.2.4 产业发展类之智慧产业

1.3 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3.1 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3.2 中国城镇未来发展的方向

1.3.3 打造新型城市产业链及生态圈

 

第二章 2014-2016年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2.1 2014-2016年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2.1.1 世界智慧城市发展特征

2.1.2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状况

2.1.3 各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2.1.4 智能城市技术成全球发展热点

2.1.5 中美签署智慧城市合作协议

2.1.6 国际智慧城市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

2.1.7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2 欧盟

2.2.1 欧盟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2.2.2 欧盟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2.2.3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2.2.4 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2.5 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2.3 美国

2.3.1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优势

2.3.2 美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3.3 美国将兴建无居民智能城市

2.3.4 美国政府加大智能城市投入

2.4 日本

2.4.1 日本低碳智慧城市路径

2.4.2 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特点

2.4.3 日本参与新兴国家智能城市建设

2.4.4 日本提出智慧城市国际ISO标准

2.4.5 日本智慧城市对中国的启示

2.5 新加坡

2.5.1 新加波智慧城市建设优势

2.5.2 新加坡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2.5.3 电子政府助力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

2.5.4 新加坡智慧城市规划

2.6 韩国

2.6.1 韩国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2.6.2 韩国首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2.6.3 韩国松岛智慧城市建设

2.6.4 韩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第三章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2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3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3.2 社会环境

3.2.1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3.2.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2.3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2.4 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化的需要

3.3 政策环境

3.3.1 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政策回顾

3.3.2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3.3.3 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3.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3.3.5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3.6 “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3.4 技术环境

3.4.1 技术进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3.4.2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联盟

3.4.3 大数据技术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

3.4.4 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3.4.5 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技术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4.1 中国智慧城市运行现状

4.1.1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1.2 “十二五”行业发展回顾

4.1.3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4.1.4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征

4.1.5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态势

4.1.6 中国智慧城市供需分析

4.1.7 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4.1.8 智慧城市关键领域发展现状

4.2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4.2.1 中国智慧城市主要建设模式

4.2.2 我国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介绍

4.2.3 国内外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应用案例

4.2.4 国内企业尝试BT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4.3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分析

4.3.1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

4.3.2 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分析

4.3.3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4.3.4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现状

4.3.5 智慧城市标准发展的思考

4.3.6 完善我国智慧城市体系的建议

4.4 运营商成智慧城市建设主力

4.4.1 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4.2 运营商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4.3 中国移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4.4.4 中国联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4.4.5 中国电信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4.4.6 运营商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机遇

4.4.7 运营商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

4.5 智慧城市运营分析

4.5.1 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

4.5.2 智慧城市运营新思维分析

4.5.3 智慧城市运营存在的问题

4.5.4 智慧城市的运营策略

4.6 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4.6.1 东西部发展不均

4.6.2 规划与建设脱节

4.6.3 招商难导致空壳

4.6.4 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4.6.5 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4.6.6 核心议题亟待解决

4.6.7 其他问题

4.7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

4.7.1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4.7.2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点

4.7.3 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议

4.7.4 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探索

4.7.5 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原则

4.7.6 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

4.7.7 重视需求导向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 2014-2016年智能交通产业分析

5.1 智能交通发展概述

5.1.1 发展智慧交通的重要意义

5.1.2 智能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1.3 我国智能交通主要应用领域

5.1.4 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应用分析

5.2 2014-2016年智能交通产业综合分析

5.2.1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综述

5.2.2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动态

5.2.3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规模

5.2.4 智能交通项目投资规模

5.2.5 智能交通市场竞争格局

5.2.6 智能交通市场投融资模式

5.2.7 高清视频监控的重要作用

5.2.8 无人驾驶是重要组成部分

5.3 2014-2016年部分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动态

5.3.1 西宁

5.3.2 厦门

5.3.3 深圳

5.3.4 佛山

5.3.5 珠海

5.4 2014-2016年车联网市场发展分析

5.4.1 车联网成智能交通发展动力

5.4.2 车联网市场发展状况

5.4.3 消费者市场偏好调研

5.4.4 车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5.4.5 车联网市场需求分析

5.4.6 车联网市场竞争状况

5.4.7 车联网产业政策机遇

5.4.8 车联网市场发展趋势

5.5 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5.1 智慧交通发展前景展望

5.5.2 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方向

5.5.3 智能交通未来趋势分析

5.5.4 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趋势

 

第六章 2014-2016年电子政务行业分析

6.1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6.1.1 国外电子政府建设历程

6.1.2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6.1.3 国际电子政府发展趋势

6.2 2014-2016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分析

6.2.1 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作用

6.2.2 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6.2.3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特点

6.2.4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6.2.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6.2.6 智慧社区助力政务信息化

6.3 2014-2016年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分析

6.3.1 政务新媒体发展格局

6.3.2 政务微博发展的意义

6.3.3 政务微博发展态势

6.3.4 政务微博区域分布

6.3.5 政务微信发展现状

6.3.6 政务APP发展现状

6.4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发展分析

6.4.1 电子政务标准的含义

6.4.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分类

6.4.3 电子政务标准的重要性

6.4.4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制定要求

6.4.5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现状分析

6.5 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6.5.1 观念上的误区

6.5.2 信息资源的利用缺陷

6.5.3 发展不平衡

6.5.4 短期效应问题

6.5.5 资源浪费现象

6.5.6 法律法规滞后

6.5.7 网络安全问题

6.6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6.6.1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模式

6.6.2 电子政务发展建议

6.6.3 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6.6.4 电子政务发展措施

6.7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分析

6.7.1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6.7.2 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6.7.3 电子政务“互联网+”趋势